1.水立方介绍水立方简笔画
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,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。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?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《跳水》的教学设计,欢迎大家分享。
《跳水》的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
1、理解课文内容,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;
2、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;
3、学习本科生字、新词,联系用“模仿”、“风平浪静”造句;
4、感情朗读课文。
教学重点
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,理解课文内容。
教学难点
体会返航是“风平浪静”预估似的发生、发胀和结果的关系。
教学准备
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。
教学难点
2课时。
教学过程
第一课时
一、复习导入新课
1、从《蛇与庄稼》这一刻,你知道了那些联系?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?
2、今天我们来学习《跳水》一课,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?
二、检查预习
1、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──开火车读
2、指名分段朗读课文
3、提问: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?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?
出示《资料》部分,了解作者
三、再度课文,了解大意,理清层次
1、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
⑴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?结果怎样?
⑵ 课文有机个自然段?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?
⑶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
2、学生按要求预习
3、讨论以上问题
四、细读课文,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
1、指导读第一段
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
理解词语: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
(“显然”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,“因而”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)。
2、指导学习二、三自然段
⑴ 默读思考: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?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?
⑵ 讨论回答
3、讲读第四自然段
自由读课文思考: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?
微机出示插图: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、横木的宽度,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──难以转身。
甲板上的水手怎样?
4、讲读五、六自然段
指名读课文
讨论思考题: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?
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?
五、总结全文
六、作业
1、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
2、抄写生字
第二课时
一、朗读全文
1、按学习小组朗读
2、总结提问
⑴ 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?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?
⑵ 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?
⑶ 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?
⑷ 这一天“风平浪静”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?
⑸ 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?
二、联系用“模仿”“风平浪静”造句
1、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
2、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
3、学生书面造句
三、作业
1、抄写生词
2、预习《的小艇》
板书设计
6 跳水
逗 拿 命令
水手------→猴子------→孩子←------船长
←------ ←------ ←------
放肆 追 救 ↖ 跳水
水手
教学札记
本文所列人物众多,关系也比较复杂,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,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,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。
《跳水》的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:合作探究,研读重点段落
教学过程:
一、正确、流利的朗读课文
二、合作探究,学习重点段落
1、 读课文,说说在什么情况下,发生了什么事情?
2、 投影显示: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,因而更加放肆起来。
教师叙述猴子“放肆起来”的原因,学生接着说“放肆”的结果。
学生叙述猴子“放肆起来的原因”,教师揭示“放肆”的结果。
用“显然”说一句话。
3、 由于猴子的放肆发生了什么事情?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。
猴子是怎样都孩子的?(画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,然后读一读,体会体会,想一想是否可以用其他动词代替。)
投影出示:只要孩子一失足,他就会跌到甲板上,摔个粉碎。即使它不失足,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。同位讨论:只要一失足,结果会怎样;即使拿到了帽子,结果会怎样。
4、 默读课文,说说在危急时刻,船长是怎样做的。
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。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?(小组合作探究,各抒己见)。
孩子不跳水,父亲会不会开枪?(小组展开辩论,畅所欲言)
引导学生质疑:为什么觉得四十秒时间太长了?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?如果你是那个孩子,你会怎样做?
三、回归整体,总结全文
1、 教师对照板书,总结全文。
2、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。
跳水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。列夫.托尔斯泰写这个故事,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?引导学生讨论汇报:
(1) 遇到危险,头脑要冷静;
(2) 遇到问题,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去解决;
(3) 开玩笑不能太过分。
四、拓展延伸,启发想象
这件事过后,孩子会说些什么?船长会说些什么?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?展开你们的想象,把他们想说得说出来。
《跳水》的教学设计 篇3一、情景导入
同学们,有这样一个故事:有一个孩子为了取回被夺走的帽子,爬上了船的桅杆的顶端,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结果会怎样呢?今天,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个故事———《跳水》
二、交流预习,以学定教
1、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,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,什么地方?故事是怎样引起的?
2、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,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进一步理解的地方?﹙梳理问题,以学定教。视学生问题的多少决定是否需要小组交流。﹚
三、自主学习,读书感悟
1、刚才,同学们已经说了故事是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引起的,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?
2、那事情发生的经过怎样?下面请同学继续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,边读边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,多读几遍,试一试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?什么原因促使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爬到了桅杆的顶端?此时处境怎样?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?试一试,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?
3、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,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,你会怎样做呢?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,那船长----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?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,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?刚才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: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入水中?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,想一想:船长当时会怎样想?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,然后全班交流。﹙提示:你可以这样说: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…﹚
4、感情朗读:这是一位机智、勇敢、果断的船长。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?
5、说到这里,老师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:那是一个秋天,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,坐索道时,绳索突然断了。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,父母同时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。在绳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间,发生了什么事?父母双双用手把孩子举了起来,孩子幸存活了下来,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她。
6、小结:
同学们,听了这个故事,你们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!当孩子在最危险的时候,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救他们,能够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,出现奇迹。
四、全文回顾
加深认识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全文,想一想,《跳水》这个故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?
五、总结拓展
同学们,孩子得救了。那孩子被救上来以后,船长、水手、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?大家可以想一想,说一说,也可以分小组演一演。
《跳水》的教学设计 篇4教学要求:
1、理解课文的内容,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。
2、学习“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”的方法,深入理解课文内容。
3、学习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,积累好词好句。
4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教学重点:
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的以及得救的过程。
教学难点:
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,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?
教学过程:
第一课时
一、教学目标
(一)学习本课生字、新词,理解重点词语。
(二)理清文章脉络,概括段落大意。
(三)读课文,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、发展的。
二、教学重点
(一)理清文章脉络,概括段落大意。
(二)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、发展的。
三、教学难点
给课文分段,概括段落大意。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提示课题。
同学们,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《跳水》,请大家齐读课题,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?
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:
(板书:《跳水》)
从题入手让学生设疑,展开想象,使学生带着问题,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,由“要我学”自然变成“我要学”。
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。
如:谁跳水?为什么跳水?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?等等。
(二)范读课文,学生思考。
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?
(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,孩于为了追回帽子,走上横木。在万分危急的时刻,船长命令儿子跳水,使孩子转危为安。)
课文中的人、物之间有什么联系?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。
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,既要动脑,又要动手,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,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。
(三)分段、概括段意。
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,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、发展。结束的。
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、发展、高潮、结果各是什么?
(起因:水手们取乐猴子,猴子十分放肆;发展:猴子逗孩子,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;高潮:孩于走上高最的横木,遇到生命危险;结果:船长命令孩子跳水,孩子得救了。)
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。
第一段(第1自然段):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。第二段(第2、3自然段):讲猴子戏弄孩子,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。第三段(第4自然段):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,遇到生命危险。第四段(第5、6自然段):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,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。
(四)检查预习。
1、填写生字表。
2、读准字音。
生字:
3、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。
4、形近字组词:
艘(五艘)撕(撕碎)航(航行)咧(咧嘴)
搜(搜集)嘶(嘶哑)抗(抗争)冽(凛冽)
瞄(瞄准)桅(桅杆)唬(吓唬)鸥(海鸥)
描(描绘)脆(干脆)虎(老虎)欧(欧洲)
5、结合词义,区别近义词、反义词:
近义词:
环游——周游缓缓——慢慢
庄严——庄重沉痛——悲痛
矫健——强健身躯——身体
哭泣——抽噎慈祥——慈爱
面庞——面容
反义词:
焦急——耐心幸福——痛苦
慈祥——威严醒悟——迷惑
放肆——规矩
(五)分组读课文。
分组读课文,画出不懂的问题,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,质疑问难。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,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。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、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(六)作业。
1、熟读课文。
2、抄写生字新词。
第二课时
一、教学目标
(一)理解课文内容,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。
(二)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,深入理解课文内容。
(三)朗读课文。
二、教学重点
理解事情的发展,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、发展、变化的。
三、教学难点
让学生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,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取相应的果断行动。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介绍作者,导入新课。
同学们,你们知道《跳水》一文是谁写的吗?
(他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?托尔斯泰写的。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,如:《战争与和平》、《安娜。卡列尼娜》、《复活》等。《跳水》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,故事内容惊心动魄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!)
(二)学习第一段。
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,其他同学想一想,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?
(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、人物、起因。地点:在帆船的甲板上;人物:水手们和猴子;起因:大家取乐猴子,猴子放肆起来。)
什么是放肆?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?
(放肆的意思是任性,一点也不受约束。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,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。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。
“显然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?起什么作用?
(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。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。)
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?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。同学齐读第一段,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。教师归纳板书,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,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。
(三)学习第二段。
自由读一读第二段。
边读边想: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?
读完以后用“△”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,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。让学生动手、动脑,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,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。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。
(猴子的动作:跳到、摘下、戴在、爬上、坐在、咬、撕、抓着、爬。孩子的神态:哭笑不得、脸都红了。)
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。其他同学想一想,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?展开阅读全文
(猴子戏弄孩子,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。)
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:
什么是“哭笑不得”?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?
(“哭笑不得”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,生气也不是,笑也笑不出来。形容处境尴尬,不知如何是好。孩子哭笑不得,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,而且动作很滑稽,惹人发笑,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,自尊心受到伤害,因此他哭笑不得。)
现在同学们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,孩子的神态,同位子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。
(板书:哭笑不得脸都红了)
在此基础上,老师再叫两三组同学在台前表演。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,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,活跃课堂气氛,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。
(四)学习第三段。
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,并不甘心,他不停地追赶,结果如何呢?请同学默读第三段。
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、画出孩子的神态的词语。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。
(孩子的动作:逗、爬到、钩住、挂在,坐在、扭着、龇、咧。孩子的神态:气极了。)
请两名同学上来表演。
此时猴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?孩子看到此时的猴子又会说什么呢?
发散学生的思维,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,使文章内容充实,加深对课文的理解,也为下文的`发展高潮做准备。
(猴子心想:帽子在这里,上来呀!你敢来拿吗?不行吧!不如我吧!
孩子会说:“你跑不掉的,我非抓住你不叫。”;“等着瞧吧,我一定要拿回帽子!”)
猴子这样放肆,孩子已经气极了,什么是“气极了”?
(板书:生气到达了极点,不考虑危险的存在。)
请一名同学把孩子气极了这部分内容读一下。
听老师来读这部分,同学们闭上眼晴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。
教师读完后,请同学谈一谈感受,重点理解这两句话:“孩子只要一失足,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。”“即使他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,也难以回转身来。”使学生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。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;孩子会不会失足?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?
学生在读书、看插图的基础上要充分展开讨论。
(孩子会失足的。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,只要他往下一看,就会吓得发抖,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,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,直摔在甲板上。因为他即使拿到帽子后,由于横杆很窄,所以他很难转身,如果追着往回走,更容易失足从横杆上摔下来。
正在这时,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,孩子听到叫声,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,不由得向下一望,两条腿发起抖来。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,谁出现了?
(板书:船长)
(五)学习第四段落。
船长是用什么办法解救孩子的呢?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段。
老师引读,学生接读。教师重点指导“向海里跳!不然我就开枪了!一!二!三!”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。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。
(爸爸用手中的枪逼迫孩子往海里跳。)
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:
大家讨论船长让孩子“跳水”的方法好在哪里?
(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,才不会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,才能将他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,从而保全他的性命。)
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起吗?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。
(这一天风平浪静。)
什么是风平浪静?
(没有风,没有浪,水面上十分平静。)
让学生认识“风平浪静”在文中的作用,它是事情发生、发展、结局的前提。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事物不断地发展、变化。
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,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?
板书:(机智、勇敢、沉着、果断)
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,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。认识《跳水》一文的主要人物是船长,而不是孩子与猴子。请一名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。其他同学思考:作者用了一个比喻,把什么比作什么?这样比有什么好处?
(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。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,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。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。)
“40秒钟——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。”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?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已经太长了?
让学生充分读这句话,同位子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,然后再请同学回答。
(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,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救人心情。
40秒钟非常短,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。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,紧张得让人们难以忍受,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,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危。)
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,感受现场人们的心情。
(六)看板书总结全文。
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紧扣事物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展开,开始由于“取乐”水手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。接着,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前发展,变成了猴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。这些联系在变化中达到高潮,孩子遇到了危险,在万分危急的时刻,船长出现了,从而又与孩子发生了联系,最终使孩子平安获救,显示出船长的机智、勇敢、沉着、果断的优良素质。
(七)读全文,谈启发。
学完这篇课文,你想到了什么?
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。只要言之有据,言之有理,都给以肯定和表扬。
比如:学生会想到遇到危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取有效措施;
再如:做事要考虑后果,不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因一时生气而不顾后果。等等。
《跳水》的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:
1、总结全文,学习船长遇事冷静、机智、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;
2、根据作者的叙事方法,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基本方法;
3、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开发学生潜能。
教学重难点:
1、学习船长遇事冷静、机智、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,树立安全行事的意识;
2、在阅读中学习记叙一件事的方法。
教学过程:
一、思维训练:《金矿的故事》
二、每课一练。PPT----1
三、总结全文。PPT----2
(设想:这些问题让学生提出,然后大家解决。个别问题老师提出让大家讨论解决)
1、看板书,口述课文内容;
2、用自己的话说说,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?
这篇课文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。一只猴子把船长的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,孩子为了追回帽子,走上横木,在万分紧急的时刻,船长急中生智,果断地命令儿子跳水,使孩子转危为安。
3、选择:《跳水》一文的主要人物是:
a水手b孩子 c船长 d 猴子(并回答为什么?)
4、你认为船长是怎样一个人?(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突出什么?)(动作、语言模仿体会)
经验丰富、机智、冷静、沉着、果断
5、学了这篇文章,你受到了什么启发?
平时不乱开玩笑;开玩笑不过分;做事考虑后果、不任性;遇事沉着、冷静,取最合适的方法;不做危险的事;解决困难需要大家帮忙……
四、阅读与写作指导 PPT----3
1、填空: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。
2、思考: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特征是什么?(时间顺序、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就怎么写、按“开头—经过—结尾”的顺序写)
3、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:(问题:开头是?结尾是?中间就是经过。把这么长的内容用两个字就可以代替,是不是有点简单了——发展与高潮)
4、指导分段:
第一段(第1小节):讲轮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。起因
第二段(第2~3节):讲猴子戏弄孩子,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。 发展
第三段(第4~7小节);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,遇到了生命危险。 高潮
第四段(第8~9小节):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,水手们把孩子救上来。 结果
5、写作方法指导:
写事的文章应该注意很有条理的写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,事情的发展与高潮,事情的结果,这样,老师就会在你的作文批语中写到:叙事有条理、层次分明、结构完整。五、课堂巩固请闭眼回忆: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?
六、听课文朗读,回味:
1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?
2、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;体会船长的处理事情的果断;
3、进一步品味、欣赏列夫 托尔斯泰的《跳水》。
附:板书设计
注:在“他山之石”栏内,有一篇相关的说课材料。
水立方介绍水立方简笔画
跳水游泳的人的画法如下:
步骤一:画出运动员头部。
步骤二:画出表情。
步骤三:加上双手。
步骤四:画出身体和双腿。
步骤五:加上水纹。
简笔画简介
简笔画是通过目识、心记、手写等活动,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、最突出的主要特点,以平面化、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,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。
简笔画,是指把复杂的形象简单化,形体结构是绘画最基本的要素,各种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成因素,结构形势及比例关系,平面化的简笔画,表现2维的平面结构比较简便。
但要表现立体结构的物体形象,因主要只表现一个面的图形,写生时应选择能充分显示对象结构特点的角度和视向,使这些特点能突出地呈献于平面图形之中。
如何画简笔画
简笔画是一种利用简单的点、线、面等绘画要素来表现物象基本特征的绘画形式。它是通过目识、心记、手写等活动,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、最突出的主要特点,以平面化、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笔法,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。它的制作要求不再于机械地临摹仿写,而在于概括、简洁的写意、传神。
1、水立方是什么形状2、水立方几点亮灯 水立方的介绍3、鸟巢水立方介绍?4、水立方是什么样子啊!!5、水立方的全面资料水立方是什么形状
水立方水立方介绍的外观图如下:
国家游泳中心又称“水立方”(Water Cube)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水立方介绍,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,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。它的设计方案,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“水的立方”([H2O]3)方案。
2008年奥运会期间,国家游泳中心承担游泳、跳水、花样游泳、水球等比赛,可容纳观众坐席17000座,其中永久观众坐席为6000座,奥运会期间增设临时性座位11000个(赛后将拆除)。赛后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、集游泳、运动、健身、休闲于一体的中心。
扩展资料
(一)设计来源
这个看似简单的“方盒子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“搭建”而成的。中国人认为,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按照制定出来的规矩做事,就可以获得整体的和谐统一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天圆地方”的设计思想催生了“水立方”,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,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。
(二)建筑信息
座位数量:4000个(永久性)、2000个(可拆除)、临时座位数11000个。
建筑造价:约10.2亿(各界捐献约8.5亿人民币)。
业主单位: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。
设计单位:中建设计联合体、澳大利亚PTW建筑设计事务所、ARUP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联合设计。
建筑设计单位: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声学与室内设计研究所。
施工单位:中建一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。
参考资料来源 :百度百科-国家游泳中心
水立方几点亮灯 水立方的介绍1、水立方晚上从六点亮灯到十点闭灯。国家游泳中心又称水立方、冰立方水立方介绍,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水立方介绍,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,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。
2、它的设计方案,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“水的立方”([H2O]3)方案。其与国家体育场(俗称鸟巢)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,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。
3、2008年奥运会期间,国家游泳中心承担游泳、跳水、花样游泳、水球等比赛。赛后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、集游泳、运动、健身、休闲于一体的中心。
4、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,将转换成“冰立方”作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,可容纳观众约4600人。根据改造方案,“水立方”将成为国际首个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场馆。
鸟巢水立方介绍?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“水立方”(Water Cube),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,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,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。它的设计方案,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“水的立方”([H2O]3)方案。2003年12月24开工,在2008年1月28日竣工。其与国家体育场(俗称鸟巢)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,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。
国家游泳中心2003年12月24日开工,在2008年1月28日竣工,规划建设用地62950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65000-80000平方米,其中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000平方米,长宽高分别为177m×177m×30m。来自101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共捐献了9.4亿人民币。其中郑裕彤、郑家纯父子及属下企业曾捐赠五千万元人民币。
奥运过后,水立方和鸟巢已成为北京市的新地标。
用途:2008年奥运会期间,国家游泳中心承担游泳、跳水、花样游泳等比赛,可容纳观众坐席17000座,其中永久观众坐席为6000座,奥运会期间增设临时性座位11000个(赛后将拆除)。赛后将建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、集游泳、运动、健身、休闲于一体的中心。
交通信息:
乘车路线:607,510路北辰西桥北站下。运通113,407,386,656,658,983,753,740内外环,939,944,660,689路北辰桥西站下,328,379,419,425,484,518,628,751,617,913,运通110路洼里南口站下。
水立方是什么样子啊!!“水立方”整体建筑由3000多个气枕组成水立方介绍,气枕大小不一、形状各异,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,堪称世界之最。除水立方介绍了地面之外,外表都用了膜结构。
安装成功的气枕将通过事先安装在钢架上的充气管线充气变成“气泡”,整个充气过程由电脑智能监控,并根据当时的气压、光照等条件使“气泡”保持好的状态。
水立方的外观图如下:
扩展资料:
建筑技术:
膜结构建筑是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,已成为大跨度空间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。它集建筑学、结构力学、精细化工、材料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为一体水立方介绍;
建造出具有标志性的空间结构形式,它不仅体现出结构的力量美,还充分表现出建筑师的设想,享受大自然浪漫空间。在2008年的奥运会建筑设计上,膜结构应用得到体现。
科技技术:
“水立方”设计方、中建国际(深圳)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郑方告诉记者,基于“水立方”设计方案原创特点,确定了三大科技攻关课题,分别是室内声环境系统关键技术、钢结构关键技术和ETFE膜结构装配系统关键技术。
“水立方”的科研攻关在解决一系列科技难题的同时,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国、内外在建筑科技领域的技术空白,有力推动了科学技术产业化和国外技术的国产化进程。
百度百科-国家游泳中心
水立方的全面资料国家游泳中心(水立方)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水立方介绍,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水立方介绍,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。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建设、管理和运营水立方介绍,于2003年12月24日开工,于2008年1月竣工。
2008年奥运会期间,国家游泳中心承担游泳、跳水、花样游泳、水球等比赛,可容纳观众坐席17000座,其中永久观众坐席为6000座,奥运会期间增设临时性座位11000个(赛后将拆除)。赛后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水立方介绍的、集游泳、运动、健身、休闲于一体的中心。
水立方与鸟巢相似,也是用水立方介绍了传统的防雷技术。水立方的地下及基础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,地上部分是钢网架,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通过焊接连接,共同形成了一个立方体的笼子。
扩展资料
水立方变身冰立方
被观众亲切地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,启动了向冰立方华丽变身的改造工程。
改造后的冰立方将在比赛大厅新增冰壶场地,同时在南广场新增地下冰上运动中心。记者从水立方主管单位北京国资公司获悉,水立方场馆在年底前具备举办冰上赛事的功能,并通过国际冰壶赛事的“首秀”完成对冰上功能的检验;
南广场地下冰上运动中心,在2019年9月完成主体结构施工,2020年2月建成达到使用条件,每年可接待超过10万名冰上运动爱好者。
新华网-“水立方”年底变身“冰立方”
百度百科-水立方
水立方-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